前言
时间从不回头,这世上比你年长的人只会越来越少,而你也在悄然成为他人的“前辈”。青春正如火如荼进行着,前两天收到了LOC(Letter of Completion),喜忧参半。终于是结束了高强度的学习,顺利毕业,喜提硕士,同时又为自己的前途担忧。最近Capstone结项、Final Presentation、投递简历、面试,接踵而至的事情,一件件,不给我留一丝喘息的时间。
今年生日本来想写一篇文章来记录和回顾过去一年(从Yummy那学的习惯),可惜当时还没结课,铺天盖地的考试、作业给我人都搞麻了,就暂时搁置了。在满了27岁后,突然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,原来自己也有奔三的这一天。
反正生日也就是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。今晚有些失眠,正好趁这个机会,把那些积压已久的想法写下来。
去年回顾
2024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,在年底回顾年初的目标,全部实现!不论是申研,还是进入华子,还是人际关系,都非常完美,一年下来给我过去失去的自信全找了回来。
申研
这次不同以往,没有做申请的规划(区分保底院校、目标院校、以及冲击更高名次的院校),而是只申请了UBC(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)一所学校。
23年结束了失败的创业过后,我就萌生了继续出国留学的打算,但一开始其实计划的是去美国。早在本科毕业之际,我就申请了多所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项目,拿到offer的最好的学校是Gtown(乔治城大学),当然也包括一些其它保底的如东北、凯斯西储、佩珀代因等。但因为疫情原因,以及自己的选择,没有前去就读(可惜我Deposit都交了🤧),23年底紧急跟学校沟通一波下来,佩珀代因直接给我恢复了学籍,给发了一个新的offer(用于我再去申请美签办i20等),其它学校均表示需要重新申请,但会给我优先考虑以及会快速审理我的申请资料。
这个时间节点,Malfoy刚好从南加大毕业回国,给我讲了美国的就业环境,大体上和铁哥给我分享的信息一致。在当年,一个应届毕业生想在美国找工作,如果提出需要Visa Sponsorship,则大部分公司将不会考虑该候选人。那么作为一个国际学生,这将会导致一个死循环,即签证需要工作,而工作需要签证。这个信息导致我对再次赴美留学信心大幅下降,不同于其它一直留在美国的同学,我回国后再次选择,我必须考虑这次的投入和产出,如果毕业后不能留美继续工作,那么我这个读研的必要性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了。
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,在油管上了解到了加拿大的政策,也就是stem专业在硕士毕业后有3年开放工签(极端情况我甚至在加拿大不工作,玩3年,这都是允许的),这极大的增加了找工成功的可能性,同时后续的移民通道情况相对比较友好。在23年底,当时加拿大不管是EE还是PNP,相对在美国抽H1B的情况都是更好的,而且H1B即便是抽到了,拿的是工签,而加拿大走完EE或者PNP后直接是PR,收获也不同,并且时间周期相对更短。这促使我开始了解加拿大的学校。
戏剧的是,我当时看到UBC的MDS-CL的招生信息时是1月31日,而申请截止日期正是1月31日!(就离谱)我当天一个下午,手忙脚乱地完成了申请,并紧急联系了我本科时期与我关系要好的教授给我写推荐信(特别鸣谢Gee Lee和Sung老师!)。幸运的是,就这样一个下午慌乱之下完成的申请,居然在不久后的5月通过了!?(24年的好运程度在这里就已经初见端倪了🤣)
工作
申请完学校不久后,我便开始了找工作,当时我并没有对UBC抱有太大的期望。同年,华子上海的青浦园区完工(但是我最后去了成研所🫡),大批扩招,我也进行了尝试,顺利拿到笔试资格。400分满分,目标院校名单内的学生申请只需要考到150分,非目标院校需要300分,万幸的是,MSU居然是目标院校之一。(感谢母校哈哈)
我当时的笔试是3道题,前两道题是一个整体,可以相互切换,进入第三题后不能查看前面的题。前面两题各占100分,第三题200分。第一题我一上来直接卡住了,紧张得一逼,只通过了5%(应该只通过了base cases),我赶紧写第二题找手感。第二题好在似乎是一道简单题,考字符串,我直接秒了回去再继续做第一题。憋了半小时,第一题我理论上已经全写出来了,但是不知道逻辑哪里有bug,导致通过率始终只有5%,这里是因为在真正机考的时候,不能像刷LeetCode练习时那样看到输入输出,Debug就非常痛苦,我只能排我的逻辑。时间眼看要不够了,我打算给第三题留1个小时的作答时间,无奈之下,只好继续做第三题。幸运女神再次眷顾,第三题是一道做过的动态规划,我10分钟直接秒了。这个时候我已经拿到了305分,考试还剩下40多分钟,可惜我已经没办法回去做第一题了,遗憾交卷(我知道我笔试已经过了,不过当初奔着满分去的,小可惜)。
后来两轮技术面就考的常规的算法和数据结构,树、递归、BFS、DFS等,我直接统统拿下,一路到最后成功入职。其中唯一比较惊险的地方是,面试官要我手写一个装饰器,我其实这个时候有几年没写过Python了,差点没写出来,不过面试官人很好,在提示下我还是完成了。
其实入职过后才是真正的开始各种花式顺风顺水,这是我从未预想过的场景。详细工作内容就不多说了,总之大致就是考核全优,大量产出,在工作之余,我居然还给一线员工做了一次培训!?现在内网论坛上估计还有我当初发的教程帖。时至今日,我依然感激在华子的时光,遇到了非常好的领导和Mentor还有其它同事们。这段时间给我的只有无数的正反馈,将我从失败的低谷拉了出来,并帮我重塑了自信。
人际关系
王儿:“成都是个好地方,在这里会认识很多新的人,会有很多新的故事在这里发生。”
搬到成都那天,是王儿来高铁站接的我,顺便还帮我搬了家。成都给我的感觉,比重庆更像“家”——兄弟们都在身边,Yummy、Alan、王儿、跃哥、Malfoy,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大学的日子。每到周末,大家聚在一起吃饭、喝酒、唱歌、打瓦,在成都,我度过了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。同时,在 Malfoy 的引荐下,认识了新朋友阿健。虽然我们相识的时间不算长,但他向我分享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与过往经历,也给了我不少鼓励与启发。在那段有些低落的时期,他的话让我重新振作起来,再次找回了前行的力量。
后来到了UBC,又结识了一群来自各地的朋友,易哥、Julian、Tiff、May、Marshall……他们都是优秀且坚定的人。我们有着相似的目标,也始终在彼此身边鼓励、支持,一起向前走。远渡重洋之后,国内的朋友只能通过视频联络,犇哥、邢总、聂帅、马哥&小马、Wishine……都期盼着我有一天能归来,再围坐一桌,把酒言欢。
过去这一年,我也和乔治通了几次电话,聊聊彼此的近况。好久没有打理自己的博客了,再次打开时,意外发现Simmons曾来访。感叹世界之大,却也庆幸网络的存在,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那些身处遥远彼方的人,也许已无缘再见,却依然能彼此留下些微连接。
最近,FY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,relocate到了温哥华,正好超哥也在,得空出来一聚。想来跟高中同学,除了成都那一堆义子,几乎都是有10年未见了。得知FY与对象组成了传说中顶级打工组合——“湾区双码家庭”,同时超哥也跟随对象一同上岸,深感欣慰,但也担忧着自己的未来。曾经处在同一起跑线的同学,现在已经都如此优秀,我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?
确实,这一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,也收获了不少值得珍藏的回忆。而我,就像一艘仍未靠岸的船,漂泊在辽阔海面上,时而乘风破浪,时而随波逐流,不知彼岸在何方,却始终没有停下航行的方向。
学习
不得不说,UBC 的 MDS-CL 项目所带来的强度,甚至一度超过了我在华子工作时的强度。每周四个 Lab,每两周四场考试,每天从早到晚连轴上课,几乎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。这个本该两年完成的项目被强行压缩在一年内完成,所有同学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好在这一路上,我并不是孤军奋战。特别感谢鹏一波,在无数关键时刻给予我帮助与支持。所幸,结果没有辜负努力。不仅顺利毕业,Capstone Project 更是获得了全专业第一,可喜可贺!
生活
或许是劳累,或许是自己做饭的原因,来到温哥华后,我瘦了十几斤。过年的时候,唐阿姨请我吃饭,看我瘦了这么多,当天晚上给我爸告状,说我在温哥华受苦了🤣。凡凡姐在朋友圈看到我的近照也说我“去油成功”。
不只是颜值恢复,同时我还学会了做菜。这里要特别鸣谢易哥,自从易哥搬来跟我合租,我的伙食一天比一天好,易哥的食谱现已全部被我偷学了哈哈。
近况
最后谈一谈近况吧,众多好友都比较关心我下一步的打算,这里尤其提一嘴Yummy,狗日的天天催我回成都。最近也是在不断的投递简历,重新开始找工作了。现在加拿大的就业环境并不理想,特别是算法类,几乎没有Entry Level的岗位,招聘软件上大量的Senior岗位要求5年以上工作经验,头疼得不行。或许也是命运的安排,回国先跟兄弟们团聚一波,然后境外申请PGWP,几年后再来北美发展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路。
今年送给27岁的自己一句话:早成者未必有成,晚成者未必不达。不可以年少而自恃,不可以年老而自弃。